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怎样说话,才不会伤孩...
教育头条
怎样说话,才不会伤孩子?亲子沟通有这“十要十不”原则!
时间:2022-11-28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ZE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知道吗?

家长和孩子沟通出现问题

或者产生矛盾冲突

直接爆破点一般都是语言上出了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

形成正向的沟通和交流呢?

一起看看知名班主任吴小霞总结的

亲子沟通“十要十不”原则



01

要共情,而不是同情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应该用上“共情”,而非“同情”。因为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被理解。同时,孩子的情绪也能得到释放,还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的指导。


而同情,是站在我们大人的角度,以自己的感觉为导向,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减轻孩子的痛苦。这样,最后要么实现情绪转移,但是,却不能得到情绪的指导。


比如,当孩子被同学误解了,如果父母表达:“事情怎么会这样呢?我心里很难受。”“这孩子太可怜了,还要被同学欺负,这些同学怎么那么不懂事!”这是忽略了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并且,也没有给予孩子情绪的指导。


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你被同学误会了,你心里感到很难受,很委屈是吧!你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们的理解,是吧!”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理解,情绪才会得到好的指导和释放。



02

要聆听,而不是选听


与孩子交流,需要用心地聆听。“聆听”的意思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如何聆听?“眼看”“耳听”“心思”三者并用。


“眼看”:看孩子的身体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是严肃认真的,还是吊儿郎当的;孩子的目光是游离的,还是专注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慌的,还是平静的。这些都需要认真地看。


“耳听”:听内容,听孩子表述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做、怎么做等。听孩子的语气是平和的还是急促的,听孩子音量,大声还是小声,听孩子的重音放在哪儿。


“心思”:首先要思考事实是什么,孩子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他期待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交流沟通。


而“选听”,则是只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没有真正投入地听,心不在焉地听,敷衍孩子地听,边做事边听,或者站在自己角度去主观地听。这样,孩子的感受得不到重视;不被关注,不被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孩子和家长闹情绪。



03

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回应”是对当下保持一种觉察,对孩子的语言做出正确的理性的表达。而“反应”就是建立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惯性思维后,产生的自动化反应。


比如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孩子对家长说:“你整天唠叨我,我不喜欢你。”那么此时“回应”的方式是:“我的行为,让你感觉到不舒服,是吗?你可以说说吗?” 如果是“反应”,就会立刻马上脱口而出:“你这没有良心的,我天天为你好,你还这样对我!”


当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也需要正确地“回应”孩子。“回应”是基于孩子的感受,让自己慢下来,去用心感受孩子的心情,再做出回馈。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表情回应:孩子高兴,我们跟着微笑;孩子伤心,我们也回应难过。还可以用动作回应:孩子说话,我们点头,身体前倾;语言上要有回应,“嗯”“哦”“啊”等表示在听。


所以,与孩子交流,学会理性“回应”,而不是感性“反应”。



04

要对话,而不是训话


“对话”是双向的谈话,是交流互动的。并且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给予孩子和自己平等争论的权力。“对话”是有来有往,有接收也有发送;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因为,好的教育都是在父母的每一次交谈和每一次互动中体现出来的。


而“训话”,就像上级对下级教导或者告诫的话。是不平等的,是单向的。


如果父母经常用“训话”的方式讲大道理,把一件事说得上纲上线,长期重复着同样的内容,老调重弹。表面上看,每句话都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长期这样训话,就容易让孩子形成“习惯性模糊听觉”,最后容易引起孩子反感,负面情绪也会逐层升级,最后影响亲子关系。



05

要询问,而不是盘问


“询问”是征求意见,而“盘问”是仔细查问。其实两者都是出于关心孩子,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


在平日的生活中,父母经常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今天学校发生什么事情啊?”“班里有什么新鲜事啊?”


这都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的表情,再进行询问,看到孩子很高兴,可以微笑着问:“哇,今天怎么那么高兴啊!说来听听!”


有时候,还可以请教式询问,“宝贝,这个电脑出问题了,你可以帮帮妈妈吗?”这样,在巧妙中发问,把尊重孩子始终放在第一位。


而“盘问”,是父母急切地想了解孩子更多的情况,想从孩子那儿得到更多的实话,便接二连三地步步逼问、审问。 这样,有可能会逼孩子说谎,或者一言不发。慢慢地,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惧怕心理,甚至慢慢疏远,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06

要正面,而不是负面


语言几乎构成我们养育孩子的日常,而大人的语言正是孩子思维方式的典范。这里的“正面”是正面的语言,指积极的、阳光的,对孩子有积极引导的语言,“负面”是指负面的语言,指消极的,给孩子带来创伤,带来伤害的语言。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要多使用正面的语言。比如,建议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不应该怎么做。因为正面的语言能够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引导着孩子向好的方面看。


墨菲定律中说:如果你担心什么事情发生,那么它更可能发生。如果我们长期用负面语言和孩子交流,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自信心不足,容易敏感焦虑。


在日常生活中,正面语言和负面语言完全可以进行转化。比如,当孩子字迹潦草时,我们可以找到写得相较工整的,鼓励孩子说:“哇,这几个字很漂亮啊!如果所有的字,都像这几个字一样,认真工整地书写,就更好了!”当我们希望孩子勤快时,如果用负面语言表达,就是“你太懒了”,而转化成正面语言就是:“你看,这一次比上一次有进步,更勤快了。”



07

要坚持,而不是僵持


“坚持”是指“坚决保持、维护、进行”。“僵持”是指“双方相持不下”。


在孩子超出了原则性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语气要温和,而态度要坚决,行动要坚持,该惩罚要惩罚,同时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


而在这个过程中,切忌心软,向孩子妥协。一旦妥协,不仅影响父母的威信,同时也纵容了孩子,下一次再要求孩子的时候,就会形成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所以与其僵持,不如坚持。



08

要暖心,而不要虐心


“暖心”的意思是心灵感到温暖,“虐心”是“用粗暴凶狠的手段摧残心灵”。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亲子之间应该是温暖的,是快乐的,而不是互相折磨的,彼此痛苦的。当孩子和父母之间不理解,亲子关系容易出现隔阂、对立,彼此都是难受的。


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用情感去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无论多么顽劣的孩子,多么内向的孩子,在暖心的亲子氛围下,都能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大胆地说出来,并做出来。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让爱像阳光一样普照在孩子的生命里。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这样的亲子交流才是暖心的。




09

要做盟军,而不是敌军


“盟军”是协同关系,“敌军”是敌对关系。


最成功的亲子沟通,就是和孩子达成共识,成为“盟友”,而不是和孩子成为“敌人”,甚至水火不相容。其实,每一次和孩子的对峙,都是亲子之间巨大的损耗。


好的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盟友,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不管我是什么样子的,父母都会不离不弃,会一直关心我,爱护我,支持我,陪伴我。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具体的欣赏和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一定记得给孩子安慰和鼓励;当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挖苦讽刺责备,而是教会他怎么做。这样,孩子才会全身心地信赖自己的父母。



10

要创生,而不是创伤


“创生”是“生长”,“创伤”是“遭受伤害”。


好的亲子沟通,让孩子和父母都能互相创生,彼此生长,共同成就。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时代的改变,父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追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成长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在亲子沟通中创造了实现了彼此生命的拔节。


武志红老师的《为什么家会伤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父母不正确的爱对孩子会是一种伤害!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不融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养成、人格健全等方面。经历了创伤的父母会把家庭教育方式复制到未来的孩子身上,形成“代际创伤”!


所以,愿我们的父母都能和孩子共同成长,形成创生,而非“创伤”。愿每一对亲子都能同频共振,形成默契的亲子沟通。要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是从沟通开始。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吴小霞)

编辑:赖素麒

审核:蔡金花 刘文玲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