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
有这样一位老师
她用6年的坚持
将课堂搬到博物馆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
从教12年以来
她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
这项她认为有意义的事业上
这一举动有何意义
又能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改变
让我们走进
深圳市罗湖区螺岭湖贝学校
历史老师张明燕的故事
一探究竟
👇👇👇
张明燕老师爱逛博物馆,她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有效放松心情,缓解不良情绪。而初中生学习任务比小学生重,他们更需要释放压力。于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带学生逛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想法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张明燕老师在金石艺术博物馆为学生讲解
随后,她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从2019年9月至2024年8月,先后有三届初中生参与进来,足迹遍布坪山美术馆、天空美术馆、金石艺术博物馆、华强北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多个场馆,长期合作的场馆就有8个。
张明燕老师认为,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场所。
她将博物馆教育与历史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在学习中参观。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例如,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展期间,她组织了20批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敦煌艺术的魅力。
博物馆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学生表示,通过这样的博物馆课程,“知识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进入我的脑海”……
2024年9月,张明燕老师加盟深圳市罗湖区螺岭湖贝学校。在这里,她把博物馆课程扩至整个年级。如今,张明燕老师的博物馆课程已经发展成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张明燕老师带学生在上围艺术村寻访深圳古迹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博物馆中学习历史,还涉及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在参观客家围屋时,亲身体验了元宵节的活动,这种体验后来在中考语文阅读题中得到了体现。
张明燕老师说,博物馆作为知识迁移的媒介,提供了大量的情境,可以生成许多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从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创造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立体的方式探索和创造,这种场景化的教学方式他们很喜欢。
高一学生晏翔宇说,博物馆课程开拓了他的思维,上历史课有了“从古到今、从局部到整体的感觉”,让他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他认为,“人文学科能够补充很多自然科学所涉及不到的地方”,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从不爱历史课到当上历史课代表,2020届毕业生龚兴婷感谢博物馆课程让她爱上历史。现在她只要和父母去旅游必去当地的博物馆,她感叹道“何其有幸,得遇吾师”。
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还要把专家请进来。自从由她主导的学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施之后,她将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请进校园为学生们授课,让学生增长学识。
张明燕老师表示,如何利用博物馆、艺术馆、深圳本土的历史人文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长期且有效的文化熏陶,提高青少年的历史人文认知能力,是他们这—代深圳老师所需思考的。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
眼下,她计划编写一本校本教材或书籍,为其他教师提供指导,让博物馆教育的理念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来源:晶报(记者 顾蓉)
编辑:朱晓芳
审核:蔡金花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