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课铃声变成诗乐童谣
还能根据季节变化播放“当季”诗词
这样的铃声你羡慕吗?
全校学生寄出4000多封手写信
见字如面的心灵对话
“家长都看哭了”
(点击图片可查看往期报道↑)
山水为卷,步履成诗
深圳上千名学生远足20公里
在流动的美育教科书中沉浸式成长
(点击图片可查看往期报道↑)
让美育跳出画板与琴键
浸润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深圳学生在坚持的“一件事”中
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2025年3月,深圳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工作(←点击可查看往期报道),旨在推动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事,通过“小切口”推动“大美育”,帮助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在大美育观的引领下,深圳希望打破传统美育的边界,让美育不局限于艺术技能或美学知识等艺术课的“小概念”,也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的单一维度,而是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各学科,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推动形成“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的大美育发展格局。
在深圳各个学校里
美育的创新探索
正以多元而灵动的姿态徐徐展开
一场以美育撬动教育生态跃迁的变革
正在鹏城蓬勃生长
“以诗育美”
让韵律美成为学生每日的生命律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随着平仄起伏的韵律,清脆纯真的童音在深圳市莲南小学的操场上回响。
中华诗词作为承载着民族审美密码的经典,正通过学校独创的“升旗诗礼”浸润着孩子的心灵,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字符,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律动。
(点击图片可查看往期报道↑)
诗心播种下,莲南小学语文老师周璐不仅指导学生创作了上百首古诗,更将这些稚嫩却真挚的诗作结集出版,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毕业礼物。“孩子们学习诗词不在于会背多少诗,而在于让孩子们从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诗意与美好。”周璐谈到。
“我们通过‘以诗育人’,让学生感受‘浸于诗、润于心’的变化,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贵在坚持’。”莲南小学负责人透露,学校通过诗教,引导学生持之以恒,每日浸润在传统文化之美里,潜移默化地实现以诗启智、以诗润美、以诗化人的育人效果。
一件小事润美育
小小鞋盒传承中国美学文化
在“鞋盒里的中国”项目课程中,孩子们收集旧鞋盒素材,通过查阅资料,构思布局、设计细节等方式,把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融合进一个小小的立体空间,把旧鞋盒变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
有学生通过精巧建模复刻潮汕工夫茶艺场景;有以微缩景观再现历史文化名城地标建筑;更有创新者运用光影交互技术让敦煌壁画翩然灵动……这些承载文化基因的创意作品不仅构筑起流动的美育成果,更形成“创作—展示—启发”的良性教育生态。
“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发现生活之美,在创造中懂得责任担当。真正的美育,就应该这样扎根生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学校负责人感慨道。
把艺术展搬进幼儿园
孩子们像艺术家一起“玩转”艺术
深圳市第二幼儿园通过公共艺术展进校园、与艺术家共同学习、创设“园中馆”等,积极为师生创设展示的平台,激励孩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在艺术探索与创造过程中,孩子们也在艺术的滋养下自由成长、勇敢创造、快乐表达。
2024年夏天,深圳市第二幼儿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大迁徙”,把一场艺术盛宴搬进幼儿园,并更名为“诗与艺术——孩子们一起玩”的艺术展(←点击可查看往期报道),一次教育与艺术融合的“创新实验”悄然成型。
幼儿园极力创造“最大”的美育空间,以音频、图片、视频、实物、景观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载体,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沉浸式互动体验的艺术殿堂。在这里,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与成长历程中的体验与表达,都能成为“诗与艺术”的作品。
“眼睛、放大镜、望远镜、转换器”工作坊现场
教师们也在不断学习艺术家的视角和创作方法,挖掘契合幼儿阶段的美育浸润教学方法,让美育以更适宜、更有效的方式融入幼儿教育,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支持孩子们的创作与表达。
让每个学生
都成为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南山区蓓蕾幼教集团龙瑞幼儿园打造的“绘本之夜”,成为了家校互动,以美育人的一场盛宴。在这场沉浸式场景艺术中,孩子们拥有了一个梦幻童话宇宙。
以《团圆》《野兽国》《飞吧,梅尔》《遇到你,真好》等7部获国际奖项的绘本作为创作蓝本,幼儿、家长与教师各尽其能,共同创作。当家长们在“电锯”与画笔间重拾童真,当孩子们目睹绘本角色跃出纸面,一场关于美的启蒙正在发生……
展台前,一艘立体的海盗船震撼登场,二维绘本解构为了可触摸的空间。每个细节都暗藏教育密码:各类材料融合的肌理培养幼儿色彩感知,充满童趣的故事场景训练幼儿空间思维,高达3米的互动装置激发幼儿垂直空间的想象力……
“这是没有围墙的大型创作现场,用环境浸润替代知识灌输,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幼儿园负责人表示,当教育回归生活现场,美育就变成了可触摸的生命体验。
以生活为课堂,以文化为底色
以“小切口”推动“大美育”
在深圳这座城市
美育是看得见的风景
是听得见的韵律
更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
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部分素材来源:南方都市报(记者 周正阳)
编辑:黄钰璇 朱晓芳
审核:王 珺 刘亚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