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课程方案的省级有效统筹。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全学段、全类型、全链条整体设计,促进各实施环节和要素有序衔接,形成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内和课后一体、分科与综合并重、分层与分类同步的课程结构,构建素养导向、发展为本的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学前教育:实现游戏与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内容丰富、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体系;
小学: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同时将校内课后服务纳入课程的管理,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评价机制,实施课后服务育人成效反馈制度;
普通高中: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形成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课程分类建设方案;
特殊教育: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学科知识,构建“生活+”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课程方案的地方整体设计。对标国家和省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研制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一地一计”“一区(县)一策”。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县(区)级备案机制以及国家课程实施状态公布机制,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研制与落实进行分类指导,每年形成课程高质量实施年度报告及典型案例。
三是加强课程方案的学校校本化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须统筹设置三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美术、音乐、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可采用基于课程整合的大综合模式,还可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一起统筹安排。
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找准实施高中课程方案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
接下来
一起来看《方案》原文
↓↓↓
一、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三、重点任务
制定《广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化实施指南》《广东省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分类建设指南》《广东省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南》。
修订《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完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中学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启动基础教育(含学前和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设置校(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研修项目,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
健全优秀教学成果孵化培育和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培育一批破解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成果。
研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南》《学科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点指引》。
出台《广东省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研制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指南。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模式及高质量的示范案例。
落实国家课程资源平台广东省全域试点工作,开展学前教育精品保教资源以及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精品课评审,遴选一批优秀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形成一批学前教育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和幼小衔接活动等案例,义务教育和高中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优秀案例,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案例征集评选及交流展示活动。
设立省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建设一批省级优秀科技社团。
设立省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
制定广东省中小学科学类学科实验室、数学实验室建设标准,提出科学类学科实验员配置要求,研制数学实验、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手册。
遴选一批优秀科学教育课后服务课程案例。
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建设一批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示范校、示范数学实验室。
研制广东省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省级监测。
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框架,研发教学能力评价工具。
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听评课指标和工具。
建立数字化评价改革实验区,探索数字赋能的课堂教学评价与改进。
落实乡村学校联系教研员制度,形成乡村教研方案。
出台教研员赴学校教学实践实施方案,探索教研员任职的“旋转门”制度。
出台校本教研指导意见,打造名师教研、品牌教研项目。
制定科组建设指导方案和评估指标,评选优秀学科教研组和教研先进个人。
建立“研训赛展”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出台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方案。
研制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数字化教学支持系统,开发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架。
四、组织实施
来源: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教育传媒
编辑:黄钰璇
审核:蔡金花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