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父母懂得在这3件事上...
教育头条
父母懂得在这3件事上“退一步”,孩子往往更出色
时间:2024-06-18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sD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最累的家长。


他们从孩子的衣食住行、行为习惯,到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地打理安排,还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


然而,做得多,并不意味着效果就好。


太过“尽责”的家长,常常养出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没有主见的孩子。


心理治疗的人本主义思想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是改变自己的第一负责人,每个人都有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倾向。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当家长过于积极,孩子就会消极;但如果家长消极一点,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多一点。


这里的“消极”,不是放任不管,恰恰是一种“有界限的管”,关键在于信任孩子,把成长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在下面这三件事情上,家长学会退一步,反而会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成长空间,锻炼各项能力,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说过:


成人阻止儿童自由地行动,因此他自己成了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阻碍。不要其他人帮他洗澡、穿衣或梳头的“不听话的”儿童绝望的哭叫,揭示了人类最早的和富有戏剧性的斗争,即儿童要靠自己的努力以求得生长。


一直以来,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爱孩子少了分理智,忽视了独立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


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家务活全包,甚至穿衣、吃饭、收拾书包这样的小事也帮孩子做好,舍不得孩子做家务。


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学还不会洗袜子,穿一双扔一双;不知道什么天气应该穿什么衣服,需要打电话问家长······


家长太勤快、做得太多,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导致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差,还会形成依赖心理,从身体到思维上都渐渐变得懒惰散漫,缺乏责任感。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他们会逐渐完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这个时候,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少做一点,给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机会。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学会偷点懒,放手让他自己做。


比如收拾书包、整理房间、洗自己的衣服、再到洗碗扫地这样的家务活,


孩子会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锻炼各项生活技能,动脑思考,变得机灵勤快、独立性强。


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待人接物上来。



02
孩子遇到难题时



如今,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了一项必备的家庭活动。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家长过于勤快地为孩子解答各种问题,反而容易助长孩子的惰性。


有位妈妈就曾吃过这样的亏——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检查儿子的作业,发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都被“剩”了下来,作业本上一块块的空白,看得她一时气不打一处来。


这位家长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询问孩子原因。


结果孩子不以为然地说:


“反正你会教我怎么做的,我就等你回来写咯。”


她不禁陷入沉思:平时自己辅导孩子作业过于“负责”,孩子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她,她也马上给孩子解答,孩子根本没有自己动脑思考的机会。


时间长了,孩子脑子也“懒”了,碰到难题就依赖家长帮他解决,不愿意动脑筋。


不仅仅是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与老师的相处、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


如果家长每次都直接冲上去,挡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孩子就会失去直面困难、动脑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这容易导致孩子未来遇到困难或挫折就逃避退缩,抗挫折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低下。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等人经过研究发现:


那些从小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不仅更自信,做事情的自主意愿也很强,并且思维更开阔。他们善于从多个方面思考,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些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上,都普遍比那些从小依赖父母的人更具优越性。


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家长像“扫雪车”一样,替他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不妨懒一点,先评估一下问题的难度。


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跳一跳够得着”的,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帮孩子检查作业前,让孩子自己先检查一遍,发现错误在哪里;


孩子问问题时,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让他通过词典、工具书、网络来找答案;


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问家长该怎么办,家长可以反过来问问孩子的想法,循循善诱,启发他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会更自觉。


03
孩子做选择和决定时

《朋友请听好》的某一期节目中,有一位听众来信: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得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


现在都读研究生了,还被要求每天11点前回家。国外生活期间,生活费一周给一次,怕我乱花钱,怕我冲动消费,怕我月底饿肚子。


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朋友聚会吃饭妈妈只给50元······”。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长的安排、管控之中。


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空间,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都被家长严格要求着。


对于每个人来说,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行为决策学报》有研究证明,从小养成自主做决定和做事的孩子,未来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和忧愁。


当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划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权、选择权,只能按照家长的意志行动。


这违背了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规律,所以孩子会感到十分压抑和痛苦。


而且,由于从小就缺乏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孩子不懂得如何做出决策,未来面临重大选择时会迷茫无措。习惯了听话和服从,也将导致他们没有主见。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


“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要学会偷懒,给孩子多一些信任,让他自己去衡量、决定一些事情。


比如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玩、什么时候写作业,再到假期计划、报什么兴趣班、未来从事什么专业。


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最终决定权还是交给他自己,当然最终后果也是他自己负责。


认识一位妈妈就做得很好,孩子上三年级,以前放学回家后经常会打电话问她哪些作业要不要做,同学约他去家里玩,要不要去······


她都会引导孩子,你自己想想,自己决定。后来孩子都很会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不需要家长过多操心。


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学会做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慢慢变成各种大事、重要的事,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策。


通过这些经历和体验,孩子会更有主见,考虑事情更加全面,思想独立。

图片


可以看出,“退一步”是有技巧的,需要家长多学习,辨别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要承担的责任,哪些是为人父母应尽的职责、需要提供给孩子的资源。


当然,有些事情上是一定不能偷懒的,比如:


充分的陪伴和情感交流;

多带孩子去体验、见识各种事物;

引导孩子明确是非,树立规则意识;

保持自我成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学会聪明、智慧的偷懒,孩子会越来越独立、优秀。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编辑:罗悦媛
审核:蔡金花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