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是 i 还是 e?别轻易...
教育头条
是 i 还是 e?别轻易让孩子参与这类测试
时间:2024-07-17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1hc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你是 i人还是 e人?

席卷全球的MBTI测试

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新名片”


所谓MBTI

简单说就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测试

用4个字母描述一个人的性格

MBTI将人格特质分为:

内倾(I)-外倾(E)

感觉(S)-直觉(N)

思维(T)-情感(F)

判断(J)-感知(P)


4组相互独立的倾向

在此基础上排列组合形成16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

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




△ MBTI 16型人格对照图


除MBTI测试外

卡特尔16PF、PDP、九型人格等

也是在网上比较受欢迎的

性格测试


起初,参与测试者

大多只是把它们当成一个小游戏

“玩玩而已,不必当真”

测试结果也多用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

比如和朋友分享

在网络上寻找“同类”




但近年来

性格测试的“价值”被不断放大


比如

有不少应届大学生反映

在求职过程中发现

很多企业除设置笔试、面试外

还要求参与性格测试

不少学生因测试结果不合格

而错失心仪岗位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

“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

”“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

……


如今,就连小孩子也被“拉”了进来

许多自媒体开始大力宣传

用性格测试结果

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效率和效果”




该不该让孩子做性格测试?

性格测试真的能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吗?

针对这些问题

社会上有不同的讨论声音

↓↓


图片

性格测试能带来更好的“认知”

图片


一种观点认为,性格测试能帮助家长大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从而“事半功倍”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根据测试结果,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特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习惯,发挥出自身优势,成为想成为的人。


比如,如果孩子测试为e人,即满足以下特质:


1.社交活跃:喜欢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社交活跃。
2.乐于表达:通过口头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
3.通过互动学习:在社交环境中,学习和吸收知识效果佳。


那么,家长就可以适当调整育儿策略,帮助孩子“通过互动获取能量”:


1.支持社交需求:鼓励参加适合他们的社交活动,提供他们更多互动机会。
2.培养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方式。
3.鼓励口头表达:鼓励他们多思考、分享观点和经验。
4.提供及时反馈和奖励:他们喜欢获得关注和赞扬,父母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动力。


同理,如果孩子是i人,意味着他更习惯“通过自身获取能量”,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喜欢独处、少言寡语、爱内向思考、注意力集中等。


根据这些特点,家长可以采取另一套思路,如重视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纳;鼓励他们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想法和感受,培养创造力和内在动力;更加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充足的时间适应变化,提供更安静的学习环境等。





图片

不被定义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图片


但另一观点认为,孩子不应该参与性格测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性格”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而这些所谓的性格测试,将世界上所有人划分为16个类型,无疑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过度简化。


同时,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变化的。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未定性,如果只在某个阶段进行测试,所得到的结论自然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更危险的是,性格测试结果容易导致一个人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创造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两个术语,前者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后者则不以现在的身份来定义自己。


换句话说,接受性格测试的孩子,等于过早地被“贴标签”。


当家长用固定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给孩子贴上XX型人格的标签后,他们可能真的会被我们塑造成所谓的“那类人”。举个例子:


1.孩子参加了一个性格测试,测试结束后,被认定为“内向型人格”。

2.作为家长你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网上一些所谓的“内向型人格”表现,你发现,许多描述都和孩子平时的行为吻合。于是,你认为孩子真的一个“内向的人”。

3.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你会对孩子的部分行为进行过度“解读”,对孩子的社交和学习能力产生质疑。这种“不信任”也会加剧孩子对于自我的错误看法,认为自己果然是个“内向的人”,于是越来越排斥与人交往、逐渐封闭自我。


利用测试结果“改变”自身,很困难;但利用测试结果“标签化”,却很容易。


“标签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会对所有错误的标签变得盲目或无知,不去考虑“未来的自己”并努力成长,却容易通过说“我就是一个xx”来为当下自己的平庸表现辩护。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让孩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天生温和安静,喜欢自己玩耍;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需要别人陪伴,爱和别人交流……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不必强行改变他们的性格,让孩子产生羞愧、内疚的心理负担。


不被 i人、e人、“社牛”、“社恐”的标签束缚住,任何性格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你会给孩子做性格测试吗?

你认为测试结果是否有参考性?

欢迎评论讨论!



来源:首都教育、央视网
童桌会、知乎等
编辑:罗悦媛
审核:蔡金花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