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
教育头条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在宝安成功举办!
时间:2025-01-03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EQ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公共政策体系与政策能力现代化,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以“新时代中国公共政策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在深圳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系列活动。活动采用“1+7+N”主题分布模式,其中特设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并邀请两院院士著名教育家以及全国知名中学校长代表出席并展开研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29日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

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

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举行

主题论坛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

旨在打造基础教育理论研究

与实践创新平台

携手各界力量共同推进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李春林出席并致辞。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磊,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宝安区领导周学良、古子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参加活动。

论坛现场,著名教育家、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刘彭芝,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等嘉宾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共同展望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局长王曦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别发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随后,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及宝安中学(集团)校长袁卫星进行主题发言。

图片


接下来

跟随小编一起

回顾论坛精彩瞬间




林尚立深入探讨了基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性作用。他表示,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的基石,基础教育不仅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及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而且是确保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兼备的人才。此外,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他认为基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王守睿表示,宝安正处于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关键阶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前海合作区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宝安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绝佳样本,对探索湾区时代的基础教育具有典型意义。希望各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宝安为素材案例,以前海为讲台,开展学术研究,为我们“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希望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深入探索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以前沿理论研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前海、宝安将全力做好保障服务。





李春林代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对出席首届论坛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2024年是中国教育的关键一年,中央文件和全国教育大会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前海教育家论坛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意义重大。本届论坛主题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在深圳前海研讨和展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夯基赋能。



活动现场举行了

聘任和揭牌仪式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宝安区人民政府

教育顾问聘任仪式









黄晓鹏为刘彭芝先生

颁发前海合作区教育顾问聘书








周学良为刘彭芝先生

颁发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聘书



“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揭牌








林尚立、王守睿、刘彭芝、周学良

为“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揭牌



“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

首席专家聘任仪式












林尚立、王守睿、刘彭芝

为“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

首席专家颁发聘书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林尚立、王守睿、刘彭芝、周光礼

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主旨演讲



专家介绍:刘彭芝

图片

刘彭芝,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民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理事长,人大附中名誉校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原人大附中校长,原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彭芝带来了题为《教育的至臻之道:爱与尊重 因材施教》的主题报告。她表示,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核心。报告从“爱与尊重: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刘彭芝从成立科技办公室谈起,阐述了人大附中科技创新教育逐步向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历程,列举了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学生、一个人的班级、王羽熙、田勤政四个案例,印证了人大附中坚持爱与尊重教育,让每个师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她强调,尊重师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搭建广阔平台,使得教育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这一过程中充满思考、变通与突破,也正是爱与尊重理念的实践与印证,推动学校在短短十年间从普通中学蜕变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

最后,她希望大家携手走在教育的至臻之道上,实践爱与尊重理念。她的报告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引教育者用爱与尊重去塑造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施一公在线上带来了题为《留学报国 科教兴邦》的报告。他分享了如何通过创建一所具有创新体制机制的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生态。报告从历史发展的纵深、个人成长的经历、国家战略的布局以及现实成才的需求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了西湖大学的创立背景和发展历程。施一公认为,中国教育体系要注重培养顶尖人才尤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西湖大学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旨在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顶尖创新人才,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郑泉水作《回归本源的教育——数智时代成长的“第二通道”》专题报告。他表示,目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数智时代的大转折,传统的学校在未来可能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识别拔尖创新人才并建立良好的拔尖人才培养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他结合自己和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第二通道”模式,其核心要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找到他的兴趣点并让学生实现自我“精深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始终保持“我就是与众不同”的自信;第二就是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他以自己在清华大学创办钱学森班和在深圳创办零一学院的探索,并和在场嘉宾分享了人才培养书院模式与著名企业合作的成功实践。





邓宏魁在线上带来了题为《逆转生命时钟,触摸再生之门——化学重编程》的精彩报告。邓宏魁首先介绍了自己带领团队从研发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到利用人CiPS细胞高效制备胰岛细胞,并在治疗I型糖尿病上取得了初步成功的整个历程。他结合二十年的科研经验,阐述了作创新研究的四个关键:一是基于好奇心的自我驱动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二是打破思维定势,把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结合起来,选择最佳路径;三是注重跨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应用于科学问题的突破;四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厚积薄发的积淀。他鼓励年轻学者勇于做更有挑战性、原创性研究,多出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中国向科技强国加速迈进。




报告发布




周光礼作《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框架》主题报告。周光礼首先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谈起,表示必须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他勾画了六个方面的行动蓝图:其一是注重育人主体的多样性,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其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推进多学段整体谋划;其三是注重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推进育考评有效衔接;其四是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其五是注重教育改革的整体性,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其六是注重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推进供求关系动态适配。最后,他鼓励大家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基础教育的力量。





王曦以《奋力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安实践》为主题进行主题汇报。王曦首先介绍了宝安区的基本情况以及新时代宝安教育的基本特点,并从宝安区落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安实践。她表示,2023年宝安区政府印发《宝安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站在全区发展一盘棋的高度,加快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战略。宝安教育始终将深化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深化教研机制改革。宝安区先后出台《宝安区教师队伍精英领航工程实施方案》等10余项促进教师发展的专项文件。创新构建“优引、优培、优用、优服、优评”全贯通,从“新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全链条”,从“一线教师到校领导全周期”的教师成长体系。宝安在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同时,树立“健康成长,公平出彩”学生观,坚定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2024年宝安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活动中获奖3500余项。




主题发言




朱华伟聚焦“多元融合的高中科学教育实践”展开分享。他首先介绍了深圳中学如何构建多元一体科学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二维”,以选修课程、讲座课程和社团课程为“三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科学课程开展样态。此外,学校积极搭建智慧融合科学教育创享平台,与大学、企业共建科学平台,开拓学生创新视野;首创项目制“博士工作室”,助力学生科研;营造浓厚科学氛围,让学生沉浸感受科学之美。学校多维深度赋能全体学生科学成长,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全流程培育方案,近年来指导数千人次参加科学类竞赛,引领学生拓展科学视野、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冯志刚带来了一场关于《大学与中学合作培育资优生学术素养的“导师制计划”实践》的精彩演讲。他分享了上海中学如何通过与复旦大学的紧密合作,推动资优生的学术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他表示,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术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探索精神。他详细介绍了“导师制计划”的运作模式,包括如何将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与中学课程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他还分享了上海中学在实施“导师制计划”中的一些创新做法,如建立实验室、开设特色课程,以及邀请大学教授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术体验,也为他们的未来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小惠以《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她沿着时间脉络深入剖析,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历史沿革出发,聚焦40年来人大附中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实践,精准阐释了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她结合学校的特色策略,讲解了学校七大实践创新路径,分别是“立德为先”,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课程筑基”,持续迭代升级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求变”,多样态教与学助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成长护航”,体质健康、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齐保障,全方位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以评促学”,将教育评价变为学生发展的 “赋能棒”;“师资助力”,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文化蓄势”,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生发源源动力。





易国栋带来了题为《创新素养和报国情怀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根魂》的主题发言。他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成都七中的办学特色”“成都七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斐然成绩”“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弹性的教学管理是七中的经验”“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思考和建议”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并提出早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七大建议。他表示,学校教学管理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超越标准化,学校教育在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





袁卫星带来了题为《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主题发言。他首先从“让生命回归教育的主场”谈起,介绍了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生命的三重属性,引导学生在六大领域(12个模块)、三维度六板块、144个主题教育中,学会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接着,从“将学生变回读书郎”谈文化立校,阐述把学校变成图书馆,把学生变成读书郎的办学理念,提出基于新教育阅读理念下推进从经典阅读、全科阅读、项目式阅读的三级具体目标。最后,袁校长以AI校长自画像、AI智能秘书招生宣讲为例,生动阐述“把学校建成未来学习中心”迫切教育使命,提出了学校专属AI平台、学生虚拟学伴、教师智能助手、建设云端学校等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的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建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安教育在此次论坛上全面展示了宝安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展现了宝安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坚定步伐,宝安教育将以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顺利召开为契机,昂首阔步、奋勇争先,为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贡献宝安力量!


此次论坛汇聚众智
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宝安教育将以此为新起点
深化与全国教育同仁的交流合作
为教育现代化不懈奋进
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
以教育之力厚植民族复兴之基
共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图片
END
图片




本期编辑:小乐同学

部分图源:宋璐

锻造“宝安教育”金字招牌

宝安教育·精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