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科技、人才、教育如何...
教育头条
科技、人才、教育如何为创新赋能?深圳这样“作答”→
时间:2024-10-08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Ds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今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把手访谈”系列报道“创新篇”专访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请他们分别从科技、人才、教育的角度,谈如何为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为重点推进领域,充分彰显了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的坚定决心。深圳将锚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的目标,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造,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城市创新文化和氛围。

构筑“四链融合”有效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下一步,深圳将如何落实?

张林:深圳制定出台《关于深圳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深圳市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关于深圳市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等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同时,深圳正在建设一批“四链融合”重要平台。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开放创新,引进香港和国际高端科研项目160多个;光明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国家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全市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0%的GDP。

深圳坚持“创新推动+产业拉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构建以创新链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人才链为关键支撑的供给制度体系,发挥深圳特色和优势,科学把握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四链融合”为工作机制,深圳分类分步骤培育形成了合成生物、光载信息、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极强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深圳特区报: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圳有怎样的思路?

张林:我们将牢记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任务,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在创新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在这个方面,最重要的发力点就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深圳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河套、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等重大平台建设。

二是在制造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将市科技研发资金的60%以上投向企业需求,推动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发掘更多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在市场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坚持“产业拉动+创新推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金融活水浇灌科技“沃土”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再次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对此,深圳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重点突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张林:深圳的创新生态链优势在企业端和市场端,相对来说短板还是在基础研究这块,所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为了尽快把基础研究的短板补上。按照部署,深圳还将打造一个全球的基础研究都可以来深圳转化的开放体系。

在创新链中,科技金融相当于整个转化链条的润滑剂和连接器,科技金融如果不活跃,整个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大大降低。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任务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我们把科技金融的工作强度再进一步加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核心工作,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比如设立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还有PE/VC份额转让的试点,天使轮投资人投完后,不用等到公司上市就可以把资金通过份额转让抽取出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动腾飞贷、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加快提质扩面,加强对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都是科技金融的一些做法和手段,也是深圳现在需要加强的。

坚持“五不”选人用人标准

汇聚全球创新人才

深圳特区报: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圳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张林: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一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企业需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联合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创新载体以及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对企业研发的定向供给和支撑。实施科教融汇发展行动,探索企业出题带动高校科研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二是建立面向全球全国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完善财政资金资助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跨境资助的审批流程,推动市科技研发资金和政策惠及市内各类企业、机构、组织以及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个人,可用于对接运用全国各地、全球各处创新资源和成果,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原创性引领性项目经理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发挥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作用,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人才。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下一步,深圳该如何去落实?

张林: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印发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

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制定《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授权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制定科技人才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细化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靶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

有序推进深圳科创学院建设,构建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积极提升外籍人才来深工作便利度。上线“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身处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便利化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

通过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推动深圳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局面,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让八方英才近悦远来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召开的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重点部署,强调要“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畅谈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加速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为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人才制度体系

深圳特区报:深圳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盛,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认识?深圳将如何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着力?

曾雪莲:人才既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高质量的人才。纵观深圳人才发展史,人才开放贯穿始终,核心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激活人才活力。深圳将坚定不移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高地。

深圳与时俱进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基本理念,推出了30条“含金量”很高的人才政策,全方位营造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我们聚焦前海开发开放,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拓展深港青年梦工场,吸引、孵化1.1万余名港澳台及国际人才、650余家创新创业团队筑梦前海、链接全球。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联合香港编制联合政策包,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推动河套成为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的地方。目前,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尽快出台全球人才汇聚、特聘岗位、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等具体实施细则和申报指南,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汇聚项目,为人才在深圳创想创新创造、追梦筑梦圆梦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以承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区分各类人才的层次、专业、场景等,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各类政策和资源
向青年人才倾斜

深圳特区报:深圳正在加速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目前成效如何?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未来在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方面是否会推出更多更好的举措,真正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曾雪莲:深圳在加速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方面,可以说成效初显。近年来深圳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聚焦服务“20+8”产业集群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人才引领驱动城市发展。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一事一议”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做大海外人才增量。实施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创办深圳科创学院,助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实施“技能菁英”培养计划,授权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持续深化“双元制”“订单式”、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

青年是创新的未来。我们将重点聚焦青年创新人才所需所盼,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化青年创新人才支持方式,完善新引进青年人才入户补贴政策,推动各类政策和资源向青年创新人才倾斜,让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着力营造更加国际化的
人才发展环境

深圳特区报:“深爱人才,圳等您来”,这句口号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体现了深圳打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诚意和决心。未来深圳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上会在哪些方面着力?

曾雪莲:近年来,深圳坚持全球视野,打造无缝衔接国际的一流发展环境。比如,我们为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编印《深爱你 圳等你》人才综合资讯图书,以“人才视角”,全景式展示深圳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每年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各类活动,向世界讲好人才与深圳双向奔赴的故事。建优建强国际人才街区,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良好城市氛围,让深圳始终对人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接下来,我们将制定境外人才为深工作办法,只要为深圳作出贡献的人才,都可以便利享受深圳的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柔性用才。同时,着力营造更加国际化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高水平开放力度,让八方英才宾至如归、近悦远来。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

以高质量教育

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
卓越发展

深圳特区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深圳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育积累更多新动能的根本保障。办好高等教育是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水平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如何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郑秀玉:近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不仅跑出了“深圳速度”,也打造了“深圳质量”:以超常规力度建设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出台《关于推进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分层分类卓越发展。

深圳理工大学

在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方面,深圳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5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近日,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正式发布,深圳高校表现突出,数百位科学家和学者入选。(→点击跳转查看详情)今年深大、南科大获批19个博士学位点,成为全国新增博士点最多的两所高校。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完善以科技发展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引导高校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急需的学科专业,特别是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集聚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特区报: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需要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圳作为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如何率先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模式,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郑秀玉: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科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7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了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今年,我市还将推动两大职教园建设, “中职—高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培育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新一轮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X9高校院所联盟第三届赛艇联赛


深化科教融汇方面,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学科建设。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为抓手,加速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在高校布局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成立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目前全市17所高校院所实现174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圳特区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高等院校,基础在中小学校。深圳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基础教育,呵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享受创新的乐趣?

郑秀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时代所驱、社会所需,也是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使命所在。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从打牢基础做起。“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百万学位建设,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超过“十二五”“十三五”的总和。今年,全市还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深圳还认真落实“五育并举”,在国内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全市小学初中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举办150场“双百”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活动。接下来,我们还将召开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系统部署,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闻坤 熊子恒 杨丽萍 姚卓文)

编辑:赖素麒

审核:蔡金花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