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学生被孤立,深圳这位...
教育头条
学生被孤立,深圳这位老师霸气喊话!
时间:2025-05-09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umg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大家都不跟你玩了!”

在学校期间

遇到孤立同学的情况怎么办?

近日,深圳一位老师

硬核发声



霸凌不是玩笑,沉默就是纵容

这种孤立不打人、不骂人
看似“小打小闹”
但其实可能演化为
更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
成为影响青少年一生的梦魇


“不是只有动手打人

才叫校园欺凌”


如今
校园欺凌现象愈发被人们重视
但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没有打人、辱骂的“孤立”
到底算不算欺凌?
法官指出:

“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



图源:全国少工委

要注意
以下这些行为都是校园欺凌
↓↓↓

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法官指出:
“不欺凌,不惧欺凌,
更不要无视欺凌”
“不要觉得没发生
在自己身上就无所谓,
冷眼旁观
也会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做?


预防校园欺凌
同学们应做到“三不”
↓↓↓

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


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如果正在遭受校园欺凌
同学们一定要牢记
↓↓↓

1.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对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必要时采取正当防卫。

2. 受到欺凌后,不要沉默或报复,要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


孩子被校园欺凌
家长应该这样做
↓↓↓

1.保持冷静,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孩子权益。 

2.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家长要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


发生校园欺凌
学校应该这样做
↓↓↓

1.日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动向,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2.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校方应立即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对校园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报其家长,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予以适当惩处。



“学生被孤立”

从来不是小事


“被孤立”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有专家指出,学生欺凌现象,从出现苗头性问题到演变为欺凌事件,通常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班级有学生被孤立、被排挤就属于苗头性欺凌问题,这种苗头如果不予以关注,不及时进行干预而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演变为学生欺凌事件。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于学生实施“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行为,教职工发现应当及时制止;对于可能被孤立的学生,上述部门规章明确规定,“教职工应当关注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者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发现学生存在被孤立、排挤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干预。”


对待“孤立”等苗头性欺凌问题,教师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并开展相关教育、惩戒活动,本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应有之义。而由于校园欺凌本身往往是背着老师、家长做的,“群体孤立”更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精神暴力,其他人很难发现。即便老师发现了,“孤立”这种看似“不严重”的行为也很难得到重视。部分教师惯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策略,或是象征性的口头警告,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斩断欺凌链条,反而可能让集体孤立的主导者获得变相鼓励,让旁观者学会沉默服从。


深圳教师的“霸气宣言”,本质上是将“群体孤立”从“灰色地带”拽进阳光之下,除了规则警示外,更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孤立他人”不是小事,对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都坚决“零容忍”。而这种绝不“和稀泥”的刚正态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正义品格的教育现场。只有教育者不回避矛盾、立场坚定地明确是非,让“三观正”的老师教育出一群“三观正”的学生,“群体孤立”这类精神暴力方能失去滋生的土壤。



让我们共同努力
对校园欺凌说“不”!





来源:央视网综合羊城晚报、国家应急广播

中国教育新闻网、司法部官网等

编辑:黄钰璇

审核:王   珺 刘亚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