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莫景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原副主任胡平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晓云,重庆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黄开红,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艳芳,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材研究中心干部张筱菲组成的专家调研团队分别到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乐实验学校、宝安小学(集团)翻身小学开展调研。
在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调研组听取了初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三节原生态常规课,通过观察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课堂表现,详细了解学校师生对新修订教材的使用情况。
语文教师徐国秀的授课课题是《回忆我的母亲》,本次授课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充分发掘新教材的资源,巧妙关联本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在丰富的学生活动中建构起核心知识,通过小组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
道法教师肖梨的课题是《敬畏生命》,全课由关爱自己生命——关爱他人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领悟生命的价值,实现价值引领,过程中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授课过程还体现了情境素材的多样化,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
历史教师杜冰冰的课题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本次授课聚焦新教材的使用,充分利用教材新增栏目组织教学活动,旨在“用好”新教材。杜老师注重挖掘各个栏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观摩活动结束后,调研团队随即围绕新教材的应用现状、新教材培训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等核心议题,与教研员、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及教师代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对话。
调研团队悉心倾听教师们的需求与反馈,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每一个问题,并给予了详尽而周到的回应。调研团队还从教材的有效运用、课程的创新实施、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多个维度,为教师们提供了诸多富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建设性意见。这些宝贵建议不仅为各学科教师指明了未来教学的清晰方向,更为教学实践的持续优化与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乐实验学校,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随堂听课、教师座谈交流等形式对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新修订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座谈会上,调研组围绕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在随堂听课环节
历史科组龚苗老师
展示了课例《秦统一中国》
她以任务为导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课堂以“活起来的秦兵马俑”导入,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成果,分小组开展互评。在合作与探究的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形成秦朝奠定了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雏形的重要认识。
课后,调研组对学校历史教师在教材意识、课标意识和课程意识上的三位一体观念以及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表示肯定。
同时,调研组围绕历史教师对新教材的整体评价、省市区等部门对新教材开展的各类专题培训效果、资源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学校历史教师结合切身教学体验,就新教材给日常教学带来的便利与困惑、平台资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回答。针对老师们提出的教材使用中的困惑,调研组专家给予了细致指导,老师们对新教材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在宝安小学(集团)翻身小学,调研组就义务教育一年级统编新教材语文、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并分学科以听课、座谈等形式,与一年级教师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语文教师杨球芝在《秋天》这节课中设计精心,增强了课堂参与感和趣味性。她通过绘画和互动环节创设了生动情境,教授生字时结合图片和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成语、诗句描述北京和深圳的秋天,帮助孩子积累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书写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写字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让学生掌握了生字和课文内容,感受到了阅读和书写的乐趣。
道法教师郭佳佳执教的《作息有规律》一课,以趣味横生的游戏闯关为载体,引领孩子们踏上了一场自我探索之旅。在课堂上,郭老师巧妙地利用故事中的“好习惯之星”角色,持续记录、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孩子们通过观看科普视频,直观地感受了自己的睡眠状况,认识到睡眠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树立健康作息意识。最后,郭老师把作息时间跟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让小朋友们在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养成按时作息、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观摩课堂教学后,调研组分别与两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就统编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学心得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老师们认为,新教材的优化更细致地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专家们对学校教师的教材使用实践给予了肯定,在宝安区教研员及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教师对新教材的学习与实施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深刻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