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将至
无论是在家玩耍还是外出游玩
安全意识都不能松懈
为了让大家拥有一个
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
深圳市教育局发布
中秋国庆假期学生安全工作指引
请广大师生家长查收
花好月圆人团圆,中秋国庆假期将至,为确保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开心的假期,请全体师生、家长一起学习掌握以下安全知识。
一、防范溺水
1.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和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2.做到“两会”。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3.学会正确施救。一旦发现有人落水,应及时大声呼救,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切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
二、交通出行安全
1.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行走时走人行道或靠路边;过马路时注意观察车辆,不与机动车抢行;优先使用天桥或地道,不翻越护栏或隔离墩。
2.注意乘车安全。假期回家或长途旅游乘车时,要选择正规营运客车,切勿乘坐超员、违规等有安全隐患的车辆,上车前要核对司机及车牌信息,注意保障人身安全。乘车时,务必等车辆停稳后上下车,车厢内坐稳扶好、系安全带,不随意走动或打闹;严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避免刮碰伤害。
3.注意周围环境。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防范踩踏风险;远离可疑人员,避免冲突或伤害;遇紧急情况保持冷静,迅速远离危险,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及时报警或寻求他人帮助。
4.出行前做好准备。提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确保车况良好;提前了解目的地环境情况,掌握紧急联络方式,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在恶劣天气出游。
5.远离高风险地区与活动。避免前往未正式开发、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游玩;谨慎参与玻璃栈道、漂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参与前要认真了解项目经营者的资质、安全措施及项目的安全要求;打卡拍照时要遵守景区安全规定,不可“玩命自拍”。
三、居家安全
1.教育孩子要远离易燃易爆高温物品,家中无人时应切断电源,关闭燃气阀门。
2.教育孩子不向楼下抛东西,不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谨防摔伤或坠落;教育孩子要学会正确的火灾逃生、报警及灭火知识,牢记110、119、120等报警电话。
3.要将锐器、药品、清洁消毒液、杀虫喷雾剂等危险物品妥善存放,以免孩子发生意外。
4.尽量不让孩子独自在家,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保护好人身安全。
5.家庭应做好防蚊灭蚁工作,清除居家积水,严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
四、消防安全
1.外出游玩,不在林区野炊、烧烤;野炊结束后将炭屑等余火彻底熄灭,清理干净周围杂物后再离开,避免复燃。
2.驾车出游请检查车辆电路、油路,勿在车内摆放打火机、香水等;停放车辆时不要靠近杂草、树木;严禁占用、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
3.正确使用电器设备,不超负荷用电,不私拉乱接电线。
4.严禁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人车同屋、进楼入户、飞线充电,不得将电动车停放在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
5.外出做到“三清三关”:清走道、清阳台、清厨房、关火源、关气源、关电源。
五、防范自然灾害
1.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提前掌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常识,避免在极端天气时段外出。
2.如遇雷雨天气,应当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远离山顶、水域、空旷高地,勿在树下、电线杆、金属设施旁避雨,防雷击触电。
3.汛期避免进入山洪易发区、河道行洪区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
六、网络安全
1.安全文明上网。不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慎交网友,自己和家人的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保护好日常各类密码。
2.务必提高反诈防骗意识。警惕易发高发的“购买演唱会门票、冒充客服、冒充熟人(好友、老师、领导、同学)、网络刷单、网络游戏账号、网络交友、网络兼职、裸聊敲诈”等各类诈骗。
3.务必牢记“三不一多”反诈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避免各类陷阱,请记住关键一句话:给钱不要,要钱不给。
七、防范学生欺凌
1.家长要加强日常沟通和交流。主动关注和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学会倾听,让孩子愿意讲述。家长还要指导孩子的同伴交往,鼓励孩子扩大交往和结交朋友;监控孩子的社交情况,保持孩子合理的社交边界和合乎规则的社交行为,让孩子能识别同伴的不良行为并学会说“不”。
2.学生要事先警惕预防。主动避险,远离无人监管或欺凌高发的地带,别人约架也不去。结伴而行不落单。发现别人携带凶器,应主动报告成人;事中镇静应对。尽可能拖延或先满足其要求,不要去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可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尽力转移对方注意力;事后及时报告。不要害怕对方报复和威胁;不要觉得告诉老师或家长是懦弱的表现;看到其他欺凌事件,也要想办法去帮助被欺凌者,或者报告老师和家长。
3.学生及家长要警惕网络欺凌。如遭遇网络欺凌,要留存被欺凌的完整证据(如短信、截图、聊天记录等)。孩子要及时告诉值得信赖的老师或家长,并寻求帮助。在社交媒体平台限制或屏蔽可能对你造成恶意欺凌的同学;如看到网络欺凌。绝不参与网络欺凌,不“点赞”、不转发任何恶意言论。用积极的言论鼓励被欺凌者。安抚被欺凌者,告诉他们不必自责与害怕,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帮助。
安全无小事,防范不休息!
提前祝大家假期快乐!
审核:蔡金花 杜金龙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