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教育头条 > 把城市变成"科学游乐...
教育头条
把城市变成"科学游乐场",深圳整了个大活儿
时间:2025-03-18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unq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3月15日,《中国教育报》在“科学教育加法”两周年之际,基层版头条刊发《深圳“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转角遇到科学》度报道深圳科学教育优秀经验。


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创新平台
再到公园自然课堂、党群服务中心
深圳正“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
创新构建“无边界学习场域”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报道原文)

“这个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在深圳科技馆(新馆)的星空穹顶下,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学生刘言治兴奋地说。在他面前,AI机器人做出歪头等俏皮动作,“这让我对科学的兴趣更浓了。”


近期,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中,90余家参展单位的创新成果化作“满天星斗”,帮助深圳更多学生点亮了心中的“科学火种”。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科学小屋”,到华为实验室的万物互联场景;从校园里的共享实验室,到城市公园的自然课堂,深圳正努力以整座城市为画布,绘就“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科学教育长卷。


党政部门“全动员”

全域资源“串珠成链”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走进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学校供图)


走进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的科学小屋,人工智能编程、科学实验等多类型课程寓教于乐,很多青少年在“家门口”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深圳市委组织部将全市约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科学教育体验站,因地制宜地推出“周末实验室”品牌活动。这些星罗棋布的科学小屋,让“转角遇到科学”成为很多深圳孩子的日常。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深刻认识到应打破传统教育的‘围墙’,将丰富多彩的城市育人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资源。”深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秀玉说。



  为助力更多学校奏好“育人交响乐”,深圳市充分调动各领域资源,赋能科学教育。深圳市教育局联合全市多个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实现资源跨部门调度。


深圳市直部门“总动员”,将整座城市变成了巨型“教具库”。深圳市卫健委把医院CT室变成透视人体奥秘的X光课堂,医生带着学生用脊柱模型编排健康舞;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依托上千座公园,开展自然科普实践教育;市文体局统筹协调全市1000余个文体场馆,赋能“每周半天计划”……当这些城市部件被重新编码,深圳越来越多的地方,奏响科学教育的旋律。


打开科学“传送门”
每个校园都是共享实验室


  来到航空航天实验室,仿佛能触摸到宇宙的神秘;置身汽车工程实验室,科技驱动的力量触手可及……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正以开放之姿,将18间这样充满魅力的实验室面向全市中小学开放。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创新实验室 (学校供图)


“学校不是孤岛,教育没有围墙。‘一校一馆’行动旨在开放和共享学校的场馆资源,实现互助共赢,是一场城市和教育的共同体实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说,学校开放自身的场馆,欢迎全市预约。



在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2025年首批开放共享的114个“一校一馆”特色场馆,如同散落在各区的知识明珠,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串成璀璨项链。


“我校开发的‘海洋生态VR课程’,已辐射全区12所学校。”据深圳盐田区云海学校未来教育互动中心负责人介绍,学生“足不出区”,即可探秘深海生态系统。



南山区发布四类共享教育资源地图。来源:南山教育

此外,深圳市南山区发布“共享教育资源地图”,整合约500项科学教育资源;宝安区打造“全社会育人实践平台”;坪山区推出全域博物馆资源平台……很多学生的科学梦想,将在这里点燃。


家校社共筑“梦工厂”

每周半天点燃“思维火花”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的优势,精心构建科学教育“立体化生态圈”。在近期的资源对接交流活动中,17所高校携手近百家科研机构,整合4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学科、690个市级科研平台等资源,打造校外科学教育矩阵。这些机构强强联合,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发科普课程。


人工智能如何“读万卷书”?鹏城实验室依托“鹏城·脑海”大模型和“鹏城云脑”算力优势,打造开源AI课程体系。鹏城实验室正将技术转化为趣味编程项目,帮助中小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术原理。



深圳学子在资源对接活动上体验科创项目。


如何让校外资源真正用起来?深圳以“每周半天计划”和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形成“区+校+企+社+家”全社会协同教育生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走向纵深。截至目前,“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增至100所,已有4万人次学生参与。



“深圳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等,以协同发力助推全市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很多科创的‘好苗子’破土而出。”郑秀玉举例说,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中,获得国家级“创新潜力奖”多达17个。




学校组织学生们到野外考察,学生们正在用放大镜进行科学观察。来源:龙岗教育

在这座“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眼中的光芒、身上的汗水,正在浇灌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编辑:朱晓芳

审核:王   珺 刘亚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