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关系着
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面对高密度城市校园发展难题
深圳如何破题?
3月17日
《经济日报》整版刊发报道
《更理想的校园是啥样——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提升行动调查》
一起来看
↓↓↓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报道原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校园是承载学校教育的重要场域,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2022年起,深圳市南山区聚焦存量老旧校园,推动“百校焕新”提升行动,对143所学校、幼儿园进行基础功能、空间场所、社校边界等系统性改造升级,让老旧校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受益学生达12.5万名。
“百校焕新”体现了
哪些创新改造思路和理念?
解决了哪些难题?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创造自由探索校园场所
在南山区新桃源幼儿园,孩子们笑声洋溢。一楼院子里,有人在草坪上“炒菜”;不远处,一群小朋友忙着挖沙子盖城堡。在三楼屋顶露台上,攀爬绳索、步梯、台阶构成的系统性立体乐园引人注目。每到课间,屋顶上满是孩子们的嬉闹声。
新桃源幼儿园园长栾红枫说,“改造前,这里设施老旧,活动空间闭塞,缺乏自然元素;如今,这里可供玩耍的空间丰富,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自由舒展”。
土地资源稀缺、校园空间紧张、设施老化等是困扰存量校园的普遍问题,如何在既有现实条件下,打造更友好的校园环境?“百校焕新”及“新校园行动”项目总策划周红玫表示,“百校焕新”采用“研究引领设计”的反推模式,由各学校提出需求,一校一策集群设计,汇聚各方智慧共克难题,每所学校的独特空间特质、校园文化以及社区关系均得到重视。
“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容器,更应是教育理想的物质体现。校园建筑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周红玫说,大家的目标是既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加舒适、启发性的成长场所,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及审美,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建设友好型高密度空间
空间紧缺是老旧校园
普遍存在的困局
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手法
打破既有空间的局限?
九祥岭幼儿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建筑师杨镇源及其设计团队大量采用现代钢结构技术,通过拓展地面、外挂走廊空间等方式释放出更多空间,丰富小朋友们嬉戏玩闹的活动场所。设计团队还从“空中”想办法,在主教学楼西面,用一块直通三楼教室的钢结构平台撑起孩子们的“空中乐园”,这一设计保留校园建筑的工业特色基础,让孩子们在新校园里依然充满熟悉感。
“没想到小小的校园能开辟出这么多新场地。”九祥岭幼儿园副园长高若娟说,改造后的园内活动面积从人均不足1平方米提升至人均约3.6平方米。
学府中学的连廊是该校重点改造部分。“教学区和操场之间原是一道仿古墙体,我们将其改建为连廊,串联起多个楼梯和校门。”建筑师靳远说,建成后的连廊成为学生从教学楼通向操场的中转站,以及避雨防晒的庇护所。设计团队还在高密度条件下“精耕细作”,在操场增加遮阳棚等“灰空间”,改造后学生可以在棚底上篮球课,在连廊下做器械锻炼,大大扩展了操场使用空间,提升了使用舒适感。
重塑学校与社区边界
在南山区,部分学校与社区紧密交织在一起。“百校焕新”提升行动推动部分学校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拥抱社区,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南头中学东门原有建筑较为老旧,改造团队用浅色玻璃砖墙包裹校园仓库建筑,形成内透的、丰富的立面效果;用深色玻璃砖重塑校园入口处围墙,整合原本并不理想的凌乱状态;通过造景手法,整合地形高差与拟新建天桥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拉近校园与南头古城的距离。
“百校焕新”改造更让社区成为校园教育的延伸平台。在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外,一段围墙特别设计了晾衣区,为周边社区居民服务。在晾衣区旁,社区对小区花园的改造也传递了同样的善意。如今,这里已是孩子们放学后探索自然、亲近生活的乐园。
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刘红丽说:“我们和社区一直维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今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校园是城市的拼图,去掉封闭式守护的高竖围墙后,校园更开放、城市更友好。”周红玫表示。
“城市空间的每次生产都是对城市的一次重要织补,是再生、激活、重塑的好机会,每个建设的机会都很珍贵。”周红玫说,这种创新的模式和协同合作的精神,为校园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校园建设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周红玫表示,特别是对校园环境而言,如何破解高密度建设、开放灵活空间缺乏与释放孩子天性、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校园规划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发力,更加注重营造多元和富有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百校焕新设计联盟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深圳发布
编辑:黄钰璇
审核:王 珺 刘亚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