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半天计划”倡导全学科自由阅读,特别是基于问题和主题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学科的分割往往将知识割裂为孤立的碎片,而跨学科阅读则通过主题式学习将这些碎片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二小作为“每周半天计划”的试点学校,在三年级围绕“一棵树的价值”实施了跨学科阅读活动。孩子们围绕“树”这一主题,推动文学、科学和艺术三大类学科的融合,教师设计出“文学共情-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的阅读课程结构。
学生通过“文学之树”建立与树木的情感联结,在“科学之树”中进行多感官的科学探究,并在“艺术之树”中感悟艺术的疗愈功能,提升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基于问题的阅读设计为儿童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支持,不仅帮助他们构建对自然的多维认知,还通过适应性任务和真实场景实践,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协同发展。
跨学科阅读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作为纽带,将知识转化为探究工具,激发儿童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联想,从而在认知的无尽扩展中持续激发儿童的潜力,让他们的可能性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生长。
儿童天生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探索真实世界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方式。动手实践不仅能帮助儿童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其动手能力。而“每周半天计划”的核心设计就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入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会在探索中提出各种问题。在深圳湾红树林的生态探索活动中,三年级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与候鸟之间有何共生关系?为什么深圳湾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的独特创新方法令成人都感到惊叹。
总的来说,“每周半天计划”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新天地,挖掘潜能,激活更多可能性,并将逐渐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创新者。
“每周半天计划”不仅是知识实践的场所,更是儿童社会情感生长的沃土。通过走进大自然,儿童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缓解“自然缺失症”,并唤醒生命的感知力。
在实践中,孩子们通过山林徒步、湿地探索、动植物观察等活动,重新与自然相融。
例如:在红树林探秘中,一名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的学生在观察昆虫和采集标本时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在世博园的植物观察活动中,一名自闭症儿童发现了一颗植物的种子,并主动向老师提问,积极绘制自然笔记,展现出极高的主动性,令老师们深感触动。自然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对象,更是情感疗愈的媒介——通过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在愉悦中提升了认知韧性,变得更加勇于探索未知。
研究表明,同伴群体间的互动交流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甚至比父母的影响还要显著。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同伴关系是其社会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关系之一。
“每周半天计划”鼓励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在这种合作式学习共同体中,儿童通过对话、交流和协作完成相关任务,学会尊重他人,促进彼此发展。这样的探究活动最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滋养可能性生长的沃土,由此推动儿童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