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
编辑:朱晓芳 黄钰璇
审核:王 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一起来看看~
凝聚共识
厚植尊师重教文化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外国语小学校长汪娱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教师群体以其人文关怀、价值追求和智慧启迪等特性,成为技术浪潮中无可替代的有力支撑。基于此,她呼吁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共识,加快构建与智能文明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培养体系,让教育始终闪耀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芒。
“AI+教育”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强调,深圳创新性地开展“每周半天计划”,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校外基地研学、实践,彰显出深圳教育创新进取的魄力。在此基础上,深圳有能力强化“AI+”赋能学校教育的全流程建设,在备课、授课、作业、考试、辅导、评价等过程中开展人工智能化升级,这必然需要包括高科技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助力,汇聚家校社企的共同力量,推动“AI+教育”走向全国前列。
“深圳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议以更大的力度加强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有利于各类创新创造人才竞相生长的生态雨林。”鲁江建议设立深圳市中小学科技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全面调研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编制深圳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划并动态调整。围绕深圳“20+8”的产业集群,开发以及向全社会征集相关的前沿课程,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的课程群并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大代表、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刘春景表示,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拔尖型人才特别有效的路径。深圳对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还有教师专业发展上,都在进一步探索。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罗灿同样关注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她认为,科学教育内容的建构需要打通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重组、课堂重建、知识重构,构建“科学+”课程内容,将科学教育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她建议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依托所有学科、联结生活世界,实施学科融合创新课程、创新素养通识课程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为学生持续性开展创新实践并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建议,深圳要探索推动“AI+教育”走向“AI原生教育”,为此,在中小学的项目设计与实施阶段,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将AI作为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和基础要素,推动高度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包括且不限于: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实验室,为中小学生学习提供沉浸式环境;帮助学生掌握AI技术与工具,树立正确的AI观;孵化具有深圳特色的青少年AI赛事,实现拔尖人才早发现、早培养;鼓励利用AI探索世界、学习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支持。
完善基础设施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同样备受关注。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老围社区居委会主任许少琼建议联合多部门推进梧桐山、仙湖植物园、优秀企业与校园的动线联通,将公园、工业园等社会资源转化为校外实践基地,促进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生态研学、职业体验等实践教育。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艺术人才的聚集,深圳需通过政策优化吸引包括归侨在内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深圳市人大代表、侨企联副会长王小燕表示,深圳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和规范深圳市青少年课外美术教育,提高城市整体艺术素质,打造国际美术之城。
围绕产业需求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发言时认为,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最为紧密的交汇点,不仅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他建议构建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重要依托,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资金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以及鼓励科研机构和学校人员与企业紧密结合等。要以光明科学城为试点,打造由研究型大学、开放的科研机构与设施、产业园区等核心要素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将政府投资的设施与机构的开放度纳入考核指标,确保创新载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人才培养,要做出革命性和颠覆性的科技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要对此抱有足够耐心。”深圳市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说,“一个人才的成长和城市环境、高等教育等多方面都有关,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圳有较好的基础,我们要认识其客观规律,保持足够耐心。”
就引进人才,姜虹还说:“我们发现高层次人才,除了薪酬待遇,更看重他们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她认为,尊重人才,不能只给人才物质上的待遇,还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才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则将目光投向新型科研机构,建议依托新型科研机构,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研究机构开展集约化办学,赋予其教育功能,在学科上进行引才和科教改革探索,支持开展本领域内高端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深圳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抢抓历史机遇,提高高校院所与‘20+8’战略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匹配度和贡献力,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是深圳肩负的使命任务。”深圳市政协委员、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建议促进深圳高校、科研院所与“20+8”产业深度融合。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20+8”产业专利池,推动重点领域专利产业化。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变革,围绕“20+8”产业需求重塑专业设置、教材内容编纂、教学模式,以产业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中建设科研基础资源底座,以科技资源吸引创新人才,特别要加大AI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未来爆发式增长的需要,利用基础底座,面向全球吸引集聚一批AI创新创业人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
编辑:朱晓芳 黄钰璇
审核:王 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