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崛起动态 > 校园动态 > 【崛起讲坛第51期】走...
校园动态
【崛起讲坛第51期】走进文学,面朝大海,去往未来
时间:2019-12-16 来源: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想象,她带给人美好的东西,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既可以提升素养、拓展人生,又能够启迪思想、慰藉心灵。为了让校园充满浓厚的书香之气,让同学们爱上文学,12月10日,“深圳文艺名家驻校活动”走进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刘洪霞老师为八年级的同学们带来《文学中的海》主题讲座,带领着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同学们看一看,在文学中,“海”是怎样的存在。

//


刘洪霞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及城市文化。至今,已经在《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争鸣的场景——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争鸣研究》。

//

洪霞老师首先分享了她自己关于大自然的体验。她曾在台东看过沉静的、蓝到发黑的太平洋;曾在加德满都看过远处天边宛如海市蜃楼般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峰。未及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便生出了寒冷、恐惧的感受。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人类在高山、大海、冰山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感觉自己渺小的恐惧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因为“这是一种永恒,一种绝望,一种苍凉,这是海洋;一份神往、一丝不安、一丝急迫,这也是海洋;而暗蓄风雷,永不驯服,魔鬼一样存在,这亦是海洋。没有人知道海洋本来的面目,它是天堂,也是地狱;它是生长和衰亡的循环往复。”刘老师以大自然为引,带大家走进文学中的海。

 小说中的海 

关于海的小说有很多,刘老师选择了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曾在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更是兴起了“海明威热”。

/ 故事情节 /

《老人与海》是一个源自作者生活的真实故事,作者海明威在一战后移居古巴结识的老渔民富恩特斯,便是故事中“老人”的原型。作者运用文学艺术的语言将真实事件转变为文学作品,故事本身的寓意便得以升华。小说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老人、大海、大马林鱼、鲨鱼已不再是简单的意象,在困境面前,老人所展现出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值得我们赞美。

/ 两个理论 /

刘老师从两个理论的角度出发,为同学们深度剖析《老人与海》的艺术创作手法。

“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者是具体可见,后者则是寓于两者之中的。当时的文坛流行长句叙述,而海明威则特立独行,用短句表达。

“幸好我们不用去杀死星星。想想看啊,要是人类每天必须努力去杀死月亮,那会怎么样呢,他想。月亮会逃走的。但想想看,人每天必须努力去杀死太阳,那又会怎么样呢?”

 ————《老人与海》

刘老师还以中国古代家具为例:明式家具线条简洁利落,清式家具雕花纹样精致。海明威的作品则是采用“明式家具”风格,以极简主义文体,描述八分之一的内容,其余八分之七则由读者于字里行间去体会。

前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复调理论”。巴赫金指出,小说是由各种相抗衡的声音组成,在各种声音的交流及与作者声音的交流中小说获得了最终的意义。他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老人与海》正是通过老人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者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之间的对话,成就了海明威的创作意义: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协调发展。

 电影中的海 

刘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获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展现了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解的“自然生态”,以及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的冲突和融合的“文化生态”。“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去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生存是生态主义的终极目标,它探讨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在各种冲突关系中达到和谐生存的哲学。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生态主义情怀。

 诗歌中的海 

刘洪霞老师同学们分享了她在初中时代创作的一首诗歌《磨砺》

我,一岁

看过三百六十五个太阳

在傍晚死去

流血,流泪

最后

什么都不再流

就去大海打捞它们的残骸

然后装进火柴盒

葬蟋蟀一样葬掉

她用自己的诗歌鼓励同学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带给人们美好的东西,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我们不单单是吃米活着,更需要精神上的思考和满足,文学艺术则会带给我们精神食粮。

刘老师用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个美好、奇幻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海底的森林

树丫的叶子,海菜,大量的苔藓,

奇异的花朵与种子,

茂密而纠缠成一团的植物,

空隙,和粉红色的草皮,

不同的颜色,

浅灰和绿、紫色、白和金色,

光在水中穿行着游戏,

岩石、珊瑚、胶状物、杂草、灯芯草中间的沉默,

游泳者和游泳者的食物,

懒惰的生物在悬空着寻找食物,

或者缓慢地贴着海底爬行,

巨头鲸在海面喷出气体和飞沫,

或动用它的鳍尾嬉戏着,

目如铅丸的鲨鱼、海象、海龟、多毛的海豹和魟鱼,

那里有火热的情感、追逐,

不同部族、海洋深处的奇观。

许多生物在呼吸着浓浊的空气,

从那里转换到这里的情景,

转换到我们这些,

在这个领地里行走时,

所呼吸的稀薄空气,

从我们这里又转换到别的领地里,

行动着的生物。

刘老师借诗歌,向同学们传达了“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也是生态学的意义所在。人类不仅对人的生命,对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都应保持敬畏的态度。

刘老师还特意预留时间与大家互动,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最后,刘老师总结到:“不论经历多少坎坷和磨难都没关系,即使‘心,在流血,流泪’也不要退却。在这些磨砺中,你都会得到成长,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学、大胆创作,爱上文学。”刘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有趣,她温柔的气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都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相信这次讲座,也会在同学们未来的文学之路上起到深远影响。

文字:张桠敏

责编:雷娜

审核:孙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