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抢跑”实际上意味着对孩子的探索和创造力的扼杀。长期压力之下的学习,会让孩子逐渐产生一种幻觉,以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是取决于别人,而不是自己——他们以为,超前学习和海量刷题会保证考试得高分,从而让自己找到所谓的存在价值。
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系统阐释了体育的重要性:“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英国私立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艺术学科。以伊顿公学为例,学校设立8项体育必修课和27项体育选修课,每周的体育课课时高达23个小时。学生能参加各种体育社团活动,如足球、板球、马术、曲棍球、田径、壁球、皮划艇等。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最多可享受2/3的学费减免,学校也设立体育奖学金。
法国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强调均衡发展,既有各式球类运动,游泳、田径、体操等也深受学生欢迎,学校还不定期组织攀岩、滑雪等活动。体育是法国高考的一门主科,体育以20分计入200分的总分。目前法国有超过30000名专职体育教师,他们需要完成本科体育专业的3年学习和为期两年的职业培养,并考取教师资格证。
体育课是美国中小学的一门主课,目标是培养学生“一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美国民众体育锻炼指南》指出,6至17岁的学生每天应进行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的运动(一般指达到最大心率的60%至70%)。他们每学期可选择5个不同项目,每项学习时长约为3周。
数据显示,美国小学生的运动参与率近十年来都高于七成,排在前三的运动是棒球、篮球和自行车。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虽然课业压力增大,但经常参与团体运动的比例仍超过40%。
体育成绩也是美国高校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就是因为跑得太快,而且耐力惊人,成为了橄榄球队得分主力,最后被阿拉巴马大学录取。
在日本,运动会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以集体项目为主,包括集体舞、体操、拔河、叠罗汉等,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接受训练,学生家长、附近社区居民也应邀参加,它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连接校园、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运动能提高学习能力的三个层面:
英国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的研究机构跟踪了4755名学生后发现,孩子平时的运动量与学习成绩明显相关。如果每天坚持运动60分钟,孩子的学习成绩能提高一个等级,如从C提到B。
运动与情商也有关系。自信、自尊、自我表达、管理控制、激励、规则意识、纪律、尊重他人、理解多元差异、领导与合作沟通、社交、团结、坚持、拼搏……这些高情商特质,都可以在运动的行为规范中培养。
未来的体育课会是什么样子?今后,体育课将更强调专项训练,不再像过去一节课就教一个项目的一个技术,除传统项目外,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兴运动也会成为学生的选修课。体考,也顺理成章地更受重视。
未来的体育课更重视科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认为,孩子的身体发展是有窗口期的。柔韧、灵敏训练的窗口期应从5至6岁开始,12岁结束;平衡训练可以从8岁开始;速度训练、协调训练的窗口期要再晚一些。对于初中生来说,则需要加强耐力、力量,多做俯卧撑、平板支撑、长跑等。
爱运动的人是从容的,他们相信长期主义会有美好的未来,相信坚持会有好的结果:热爱运动,可以让我们摆脱当下的浮躁与焦虑。体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在新时代下显得尤其宝贵。
从减负开始,学校教育正逐渐回归公共性供给——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内容逐渐回归到中小学校。
利用学校课后服务延长所创造的教育契机,由学校承担起素质教育的基本服务,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和文体活动,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统一部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艺体美等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这只是开始,如何塑造未来的全人,重任在焉。健康的体魄、坚韧的品质和合作的意识,体育从人格塑造开始,它遵循的是教育的长期主义,而这一切终会成为青少年未来应对一切变化的硬实力。一个有良知、遵循道德并且目标笃定的孩子,才会在未来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校的体育教育,给予我们更多的期待。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黄钰璇